找到相关内容12986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譬喻----佛教的善巧与美妙

    若贪着生爱,则为所烧;汝速出三界,当得三乘──声闻、辟支佛、佛乘!我今为汝保任此事,终不虚也,汝等但当勤修精进。”如来以是方便,诱进众生,复作是言︰“汝等当知此三乘法,皆是圣所称叹,自在无系,无所依求;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2285031.html
  • 黄金珠绳上的摩尼宝——历代多智钦仁波切事迹简介

    众生,各种成就自在无阻,犹如天竺的大成就者萨乐和一样。   在法界的空行母所化现的五只兀鹰的指引下,仁波切曾来到色达的扎钦,在此以大悲心度化了一个杀人如麻的恶魔,令其改邪归正。当仁波切来到色达珠日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585108.html
  • 宗教与艺术的对谈

    掀起你的盖头来,这就是如来!如来就是没有遮障,心没有障碍、没有对立,你说话就是我说话,我跟你说话就是跟我自己说话,我看到你就看到了我自己,就是那种自在的感觉,这就是世间没有别人。   学生问:六、...

    大卿导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15085409.html
  • 张纯一的佛化圣灵论

    16:7所说,圣灵乃耶稣所差遣而来的说法。这代表在耶稣基督还未升天之先,信徒(不是众人)仍未有圣灵内住。[19]但一个皈命基督的人,心眼通天,自然能认识大自在一切福音,因其心已感应神变,纯属圣灵。[20...

    赖品超 苏远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2685468.html
  • 谈心说识(八):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

    主观性等的限制而获得大自在,故说“佛世尊於有及无总说无性”。唯识学认为,在思惟的领域内,无性是依有性而存在的,离开了意识的各种作用,人就无法进行思惟,也不存在无意识之思惟系统了,故说“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...

    释依昱

    |唯识|谈心说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7/19591985498.html
  • 信仰和知识——单纯理性限制内的宗教的两个来源

    ,在决定的过程中制造历史,这种决定可能在于让他者来临,并且能采取他者的决定的表面的被动形式:在“决定”自在地或在我身上显现之处,决定还总是他者的决定,这没有免除我的任何责任。降临者绝对是突然陈现出来的...保留它还是对它保留,我们都不知道它,并且不能通过定义知道它。但今天,这样的沉重在这种非-知识的背景下,煽起了世界的“以太”。有些人在其中比其它人呼吸得更自在,而有些人则在其中感到窒息。宗教战争在其成分中...

    德里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3985628.html
  • 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

    ,这才是人,这才是生命。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,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。这种信号是磁,是蜜,是涡卷方圆的魔井。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,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。唐代就该这样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9120185786.html
  • 《马祖语录》释义

    。自撰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一卷。   祖见之,告众云:越州有大珠,圆明光透自在,无遮障处   也。   这一段所述旨在揭示“即心即佛”、“平常心是道”。从理论渊源说,来自《楞伽经》:“如来之藏是善...

    刘泽亮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82486235.html
  • 万世译经师——鸠摩罗什菩萨略传

    的菩萨乃以誓愿力故,留一分思惑未断,虽具烦恼相,但于烦恼得自在。由于菩萨愿力坚固,志心坚定,永不退转,恒时正念,故一切烦恼拘他不得。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的人,虽已历劫累世修持佛法,但在这一世,仍然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086286.html
  • 试论“三武灭佛”的共性

    大小之调,门停强弱之丁,入出随心,往返自在”。 因此当 “天下多虞,王役尤甚”时,出现 “所在编民,相与入道,假慕沙门,实避调役”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。而“实避调役”的人数之多也实在令人瞠目。北魏末年,...

    张宝生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4586293.html